[海洋地理資訊系統]課程紀錄10/24

授課老師:葉高華 老師

授課日期:2013/10/24

課程主題:陸曉筠老師的演講與同學的分組報告

課程內容概述:

陸曉筠老師以近百年高雄港的變化為例,讓同學了解海岸線的變化背後可能的原因,像是防波堤的突堤效應如何影響海岸線的消長,或是攔沙壩的設置導致下游海岸線的縮減;課程後半部則是讓同學介紹自己其中報告要研究的海岸線,老師針對報告不足處再給予意見,同學可以針對這些意見再作改進。

課程照片:海洋資訊1024

藝術品保護海洋生態

圖片墨西哥坎昆附近一處國家公園的經理發現,當地熙來攘往的遊客讓曼丘尼斯珊瑚礁付出慘痛代價。

珊瑚礁周圍海水清澈湛藍,每年大約吸引8萬7000名潛水客到此造訪,配備水肺裝置的潛水客和遊覽船讓海龜、皇后神仙魚、斑點三棱箱魨及其他珊瑚礁生物大受干擾及驚嚇。經過一些嘗試錯誤,國家公園主任康托找到了一個解決方案:重新導引遊客前往另一個海底奇觀。

他讓英國藝術家泰勒創作了許多兼具人工珊瑚礁功能的水下雕塑,這座水底藝術博物館於2010年開張。這項計畫在艱難中起步,一開始,雕像上長出一層毛茸茸的海藻,

圖片

海膽紛紛附著在上面,旅遊業者要求國家公園進行清理。康托不得不清洗半數的雕塑,這讓他們從珊瑚礁生態中上了一課。除去了海膽的雕塑很快又再長出植物薄層(見右圖)。相反的是,沒處理的雕像則很快長滿了堅硬的碳酸鈣保護層,這是由海藻底下逐漸長出的生物群落所分泌,這些人工裝置逐漸成為一個微型的礁石。

直至今日,這處雕像公園與棲地已有超過450座由多孔水泥製成的深水雕像,一開始上面只長了火珊瑚,隨後,各式各樣的珊瑚、海綿及熱帶魚開始附生在雕塑上,形成繽紛多樣的生態;隨著雕像被掩蓋,一座完整的珊瑚礁便在該處成形。墨西哥有兩所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這些雕像如何隨著時間而轉變,以及該博物館吸引遊客離開鄰近備受干擾的珊瑚礁的程度。

康托說:「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必須吸引潛水客全都到雕像這裡來,如果可以找到不錯的替代方案,某種能夠吸引遊客的東西,不只是一天,還可能是兩天或三天,或許有一天我們就能完全不去打擾這些自然資源。」這些成果也能提供全球其他正努力進行類似工作的地方當參考。

( 新聞來源:PanSci泛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