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重創後壁湖珊瑚

f_335277_1上個月底、天兔颱風的14級強風、橫掃整個恆春半島,而當天颱風掀起的巨浪,也重創了’’後壁湖海域’’的珊瑚,有的珊瑚被攔腰折斷,有的像是整片被怪手刨除,就連礁石、都裂成兩半。

台灣珊瑚學會常務理事蔡永春在新聞中表示:「下去之後都認不出來,整個珊瑚礁都變了,有的大的珊瑚礁,滾到前面來,海底有的都翻過來、裂開了。」

後壁湖是墾丁國家公園特別劃設的海洋資源保護區,以前有各種不同的石珊瑚、軟珊瑚覆蓋海底,但從這幾天拍到的畫面看來,有枝狀珊瑚被攔腰折斷,像這塊區域,整區珊瑚都被刨除,連礁石也斷落滾下,甚至被剖半,幸好墾管處初步調查整個後壁湖海域,只有核三廠入水口,和接近出水口一帶,損害比較嚴重。

(新聞來源:公共電視台

[海洋地理資訊系統]課程紀錄10/17

授課老師:葉高華 老師

授課日期:2013/10/17

課程主題:在QGIS進行地圖套疊

課程內容概述: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繪製地圖的軟體,不過一般來說這些軟體的價格都相當昂貴,老師選用的QGIS是自由軟體,取得容易而且免費,同學不用擔心學習軟體太貴的問題,同時在QGIS所學習到的知識也可以運用到其他繪製地圖的商業軟體。

課程照片:海洋資訊1017

幫海洋繫上一條藍絲帶

save ocean世界銀行(World Bank)日前公布一個名為《藍絲帶小組》(Blue Ribbon Panel)的研究報告,這集合了21位學者、專家、環保人士所撰寫的29頁報告指出,對抗過度漁獵、汙染及氣候變遷的政策常常不見成效且不夠完備,在協助拯救耗竭魚資源上,企業應扮演更重要角色,避免海洋生態系統遭受不可挽回的破壞。

研究建議公部門與私部門加強合作,讓企業、政府、地方社群及其他組織都加入海洋生態系統維護。海洋生態系統是地球上10億人的蛋白質來源,對開發中國家特別重要。

專家小組主席,同時也是澳洲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全球變遷研究所(Global Change Institute)所長的赫格古貝格(Ove Hoegh-Guldberg)教授透過電話告訴路透社:「必須讓大型海產企業的執行長一起坐在會議桌前,透過更完善的管理方式,地球上某處學到的經驗將可更輕易地應用在其他地方。泰國珊瑚礁面臨的問題和坦尚尼亞珊瑚礁的問題是一樣的。重要的是創建1個平台,能夠以全球社群的身分交換想法並建立技術。」

Continue reading

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你要?

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之間如何取捨?一直是台灣社會爭辯不休問題。而挪威政府認為這之間有個新的可能。

iunSvFKQvEhk日前,挪威新政府做出承諾,將停止保護區的鑽油計畫,以保護珍貴海域免於石油開發的威脅,將自然的價值擺在石油需求前面。

2013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挪威分會發起保護羅弗敦、韋斯特龍和賽尼亞海岸免於石油和天然氣探勘的運動。在這些地區進行石油和天然氣開發活動可能威脅全世界最大的鱈魚群聚落,全世界最大的冷水珊瑚礁群以及歐洲大陸最大的海鳥棲息地。

「不僅我們多年來的努力總算有了回報,對於鱈魚群、海鳥以及全世界最大的冷水珊瑚礁,甚至對於一個欲轉型成100%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國家來說,都是空前的勝利。」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挪威分會執行長Nina Jensen說。

Continue reading

珊瑚礁跟鯊魚是同一國的!

美麗的珊瑚礁人人愛,而鯊魚總是被描繪成可怕的海洋生物人人除之後快。但一項由澳洲海洋科學院主持,長達10年的研究發現,人類為了鯊魚鰭而過度捕捉鯊魚所造成的一連串負面連鎖反應,可能嚴重影響珊瑚礁生態系。

Silvertip Sharks研究團隊由來自澳洲和加拿大的科學家組成,科學家觀察兩個位置偏遠的珊瑚礁系統後發現,鯊魚從該食物鏈消失後,幫助維繫珊瑚礁健康的魚群數量也驟減,並波及珊瑚礁健康。研究者觀察當地灰礁和雙髻鯊的關係,發現所謂的「潟流效應」,也就是笛鯛等中階掠食者的數量暴增。中階掠食者增加,吃掉太多的小型草食魚類,而這些小型魚類對於維持珊瑚礁的健康扮演關鍵角色。

科學家觀察位於澳洲西北外海的斯科特礁和羅利淺灘,印尼漁民長期合法在此用傳統方法大量捕撈鯊魚。「調查期間,每天約有四頭鯊魚被捕撈。聽起來不多,但如此捕撈歷時已久。都可以在漁民的船板上見到曬魚翅的景象。」澳洲海洋科學院首席科學家Mark Meekan說。每年全球有1億隻鯊魚被捕撈,多半是為了製作魚翅。

Continue reading

鮪魚快被我們吃完了!

9月初,環太平洋國家接受日本建議,把2014年捕撈未成年黑鮪魚的數量,由2002年到2004年漁獲量的年平均值縮減至少15%。因為日本已經意識到,目前在日本海域附近能捕撈黑鮪魚數量,已經下降至警戒的低水準。環保團體也警告,挽救太平洋鮪魚的時日無多。

2-tuna-Tsukiji-fish-market黑鮪魚數量銳減的元凶是過度捕撈,尤其是尚未到產卵年齡的幼魚被大量捕撈,嚴重破壞黑鮪魚生態而無法延續生命。商業性過度捕撈黑鮪幼魚,讓去年黑鮪魚的漁獲量僅5,500公噸,較2011年銳減達60%。在北太平洋(包括日本海域)有生育能力的黑鮪魚數量,自1990年代中以來即持續下降,科學家評估目前已下降至歷史新低。

過度捕撈的後遺症已反映在魚市交易上。過去在日本海常捕撈到的黑鮪魚,通常重量逾100公斤。今年夏季,在魚市最常見的是3歲大的幼魚,重量僅20公斤出頭。這些幼魚難以吸引來自東京築地市場的買家,只能以低價出售。

目前在北太平洋捕撈到的黑鮪魚,逾90%為3歲以下的幼魚。因此,北太平洋鮪魚國際科學委員會(ISC)在夏季時呼籲,縮減捕撈黑鮪幼魚的限額,並警告過度捕撈會加快滅絕黑鮪魚群。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水產廳副廳長宮原正典說:「我們無法再找到足夠的黑鮪幼魚供我們食用。商業漁民和消費者都必須節制。」

Continue reading